首页 工业∶环境成本核算 科技日报 (1999-03-02)

环境成本内在化
——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经济决策要素


张新国 李力

  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成本是指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埋商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环境成本作为一项客观内在的事实,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并把这一事实称之为“环境成本内在化”。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看,环境成本内在化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制造产品所使用资源的价格,即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制造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所需的整治费用,即自然环境修复价值。例如以煤为原料或以煤燃烧提供能源的商品生产,其环境成本就应包括煤自身价值和由于开采谋而破坏的环境资源(如森林、草地、耕地等)的价值,还有煤炭燃烧释放的烟尘、二氧化硫以及炉渣、粉煤灰等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在某些行业,如化工、化肥、造纸、酿酒、橡胶、染料和油漆等,其环境成本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如果进行严格的统计和计算,其中一些行业的环境成本恐比生产总值要大得多,单位环境成本比单位产品价格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环境经济决策中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一是在国内严格控制一些资源耗费大、污染危害重、环境成本高的新建项目再行上马;二是在内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中,把生产产品所需的环境成本纳入其市场价格,以作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破坏的补偿。此外,还有一种早已受到我国政府坚决反对的恶劣行为,那就是少数国家为达到减少污染、降低环境成本之目的,竟然将一些环境成本高的生产项目,如造纸、油漆、保温材料等,甚至连同一些工业、生活废料和垃圾转口到第三世界国家,这种将污染“转嫁”的不道德行为曾多次引发了国际间的商贸纷争和外交论战。这充分说明,环境成本内在化作为环境经济的一个要素,在各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何等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不少地方,对商品生产和使用的环境成本在商品化上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经济决策行为上考虑的也较少,不仅在所生产的商品中,绝大多数没有包含环境成本,甚至在控制新上污染严重的项目上把关不严,以致于一些地方为获得眼前的利益,而不惜将高昂的环境成本置于脑后,不择手段地对有限资源进行掠夺式狂掘滥采,一些企业为取得商品的竞争优势,在外贸出口中,不愿把环境成本计入其内,这样不但使耗费的资源和污染的环境得不到补偿,而且还会造成同行业商品不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如此下去,势必会严重挫伤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成本的做法,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危害是连琐多面的。

  当今时代已由传统的数量指标进入了质量标准时代,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济指标决非唯一标准,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环境经济决策中,如何以付出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使生存和生产同轨并行已成为一个跨世纪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对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认识,关键要不断增强在经济决策行为中的自觉运用意识,牢固树立“环境是一种资源”的思想,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决策要素。

  其次,相关的经济政策必须完整、配套。不论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新建项目审批,资源、能源的配置和利用,还是经济领域内的产值统计、利税计算、资产评估、成本核算、物价核定以及内外贸易等重大经济活动,都应有系统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和监督机制。

  再则,在环境成本内在化意识的作用下,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而其产品却是必需的生产项目,除严格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采用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无疑是解决环境成本过高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一措施尽管投资要大些,但毕竟将环境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如果把一定时空下环境成本与其相对应的生产值及利润对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将是最经济的。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成本内在化在理论上尽管比较清晰,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经济领域和不同商品生产项目的环境成本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如果将其定量化其难度更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慎重稳妥处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