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业∶清洁生产 人民日报 (2005-08-25)

清洁生产是正路(中华环保世纪行)


本报记者 李新彦 余建斌

  从目前各地大力上马污水处理厂、加紧各项污染防治的情况来看,虽有成效,但从思路上讲,往往走的是“亡羊补牢”的路子,没做到“未雨绸缪”。事实证明,末端治理的成本投入多,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大,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恶劣而长远。提倡清洁生产,对污染进行源头控制才是防治污染的“绿色”之路,也是符合循环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办法。

  湖北十堰是有名的黄姜之乡,黄姜产业能顶半边天,但是黄姜产业也是个“污染大户”。记者在郧西县最大的黄姜生产企业看到,生产设备、工艺相当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而黄姜加工后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真可谓是毒浆。但也就是在十堰,记者看到了黄姜加工的一种新的清洁生产工艺,据工艺专利人郭湘芬教授介绍,它改变了原先“末端治理”的旧工艺,采用物理分离法把皂素分离出来,将污染源在酸水解前就掐断 80%—90%,尽管还处在推广应用阶段,但还是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投资该项技术。引进新工艺后全年的皂素生产能力将达到 100 吨,而且治污成本很低。看来,清洁生产确实是个根本性的出路。

  清洁生产还可以用“吃干榨净”来形容。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贯彻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了小麦等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闭路良性循环链。结果是:进价 1000 元的一吨小麦陈化粮,可产生近 3000 元的产值,且基本没有污染,基本无废弃物。

  清洁生产也为经济结构调整打开了新思路。在对一批“十五小”、“新五小”进行依法取缔、关停并转的时候,并非一关了之,而是“腾笼换鸟”,利用原先的基础,上一些既环保又利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清洁生产项目。就企业综合实力而言,往往大企业易上清洁生产项目,而小企业甚至一些小作坊即使有心也是无力,在这个方面,政府部门的引导实属必要。

  清洁生产同样适用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河南淅川县建设沼气村,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综合利用模式,结果“富了农民,解放了男人,美了女人”。可见,只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清洁生产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