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业∶清洁生产 中国环境报 (2001-02-13)


治污亦是动力源
——太原市企业排污达标带来的启示


本报记者 张可兴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国范围内的工业污染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回首达标的历程,这一场关系到企业生与死的治污大战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污染物的削减。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这是不少地方在去年“一控双达标”

  工作中提出的口号。不达标,企业就没了继续生存的空间;创达标,企业创出了发展的新天地。污染没有消灭掉企业,而企业却在治污过程中受益匪浅。达标成了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推进器,达标成了企业完善机制的催化剂,达标成了企业创新的新起点。太钢、狮头集团和太原化肥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控双达标”,是 2000 年环保工作的主旋律。
“一控双达标”,是 2000 年各级政府的硬任务。
“一控双达标”,是 2000 年工业企业的生死关。

  2000 年,当有关方面公布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30 个城市时,山西省太原市排在首位。太原市震动了。政府的压力,社会的舆论,市民的企盼,都把企业的责任突出出来。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太原市新任市长李荣怀一针见血,态度坚定。

  太原市企业排污达标全面启动了。

达标是推进器

  投资 3.27 亿元,同时启动了八大工程,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了大动作。

  这是一次超常规的大行动,投资额大于前 10 年环保投资的总和。1999 年,太钢的全部利润只有两亿元。

  为了应对国外厂商的挑战,国家决定加快太钢的技术改造,将其建成我国主要的特殊钢基地。太钢抓住这一机遇,向年产 30 万吨不锈钢的目标挺进,以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大市场。太钢把污染物排放达标看作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入 21 世纪的“通行证”,安排了冶炼废水、发电厂锅炉除尘、焦炉装煤和推焦除尘、转炉除尘、高炉出铁场除尘、石灰窑除尘、混铁炉除尘和反射炉改工频炉等重点工程。同时还改造了 200 余台茶炉的小锅炉,关闭、拆除了 23 台(套)小化铁炉、加热炉等。

  在治污过程中,太钢调动精兵强将,夜以继日,在短短 7 个月内完成了原应在 27 个月内完成的冶炼废水治理工程,创造了一个环保工程上的奇迹。

  企业旧貌换新颜,太钢越干越想干。厂区内 12 万平方米的各类小建筑物拆除了,3 万多米的各种围墙推倒了,20 万平方米的绿化用地辟出了,就连高炉也穿上了鲜艳的新衣。

  太钢站到了全省工业企业环保的前列。

达标是催化剂

  “2 号窑今天拉闸停产!”

  2000 年 6 月 10 日,太原狮头水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邓守信,面对省、市环保部门和 10 多家媒体记者宣布了这一决定。

  2 号窑建于 30 年代,是该集团最老的设施,也是污染最重的设施。

  水泥厂是太原市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是西山地区最显眼的污染源。1998 年排放粉尘 6.8 万吨,占全市重点污染源排放粉尘总量的 12.3%。

  然而,该厂以前陆续建成的除尘设施,却是时开时停,或者带病运转,邓守信表示的治污决心没有兑现,以致媒体点名批评“邓守信不守信”。虽然狮头集团是太原市的利税大户,因为环保没搞好,邓守信的劳摸也被抹掉了。

  在哪儿跌倒就在那儿爬起来。既然一个危机重重的老水泥厂能改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集团,为什么不能争做清洁生产、治理污染的先进呢?

  达标像催化剂,促进了狮头集团的变化。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确保除尘设施全部运行。

  狮头集团全厂总动员,又向多年的陈灰积尘开战,设备、厂房、厂区全面清理,卸掉了“水泥铠甲”,狮头集团的头顶上和脚底下都变清爽了。

  曾经埋怨记者“鸡蛋里挑骨头”的邓守信,现在变成自觉的环保热心人,他诚恳地对记者和环保人员说:“欢迎大家随时来检查。”

  卸掉了污染的负担,狮头集团轻松上市了。

达标是创新点

  氨氮是太原市地面水中污染最重的污染物。在汾河太原城区的下游段,氨氮年均值超标达 2.30 倍。氨氮主要来自太原化肥厂。

  前些年,化肥厂治理硝酸尾气“黄烟”,采用燃烧法,一年光运行费用就得 300 万元,每天把 1 万元人民币往火里扔。燃烧设施上去了,除了应付检查,平时不敢开,污染依旧。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迫使企业另辟蹊径,最后,他们把硝酸尾气回收利用,用来生产硝酸钠、亚硝酸钠。厂里为此安排了技改项目,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两钠”一年创效益上千万元,“黄烟”也达标了。

  氨氮不达标,全厂就要停产。危机再次逼来。治理氨氮污染,国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靠自己摸索。厂里组织清洁生产审计,发现氨氮主要在纯碱、铜洗、硝铵、甲胺 4 个生产环节流失,于是他们决定分别解决。停止生产甲胺;将纯碱的洗塔水改为回收循环利用,不外排;硝铵生产的中和及冷凝液被调成酸性,调回到吸收塔再用;采用了超重力床分离新技术,使铜洗中氨的脱除率达到 99%。

  氨氮的污染在 2000 年底前基本得到治理,在生产工艺中解决了末端治理中的大难题,不仅投资降到 800 万元,而且每年可获得 300 多万元的直接效益。这是环保逼出来的技术创新。

  在化学家看来,世界上没有废物。对于化工企业,改进工艺和技术,是实现环保和效益双赢的最好途径,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的最佳选择。

  化工企业能做到的,其他企业也可以效法。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与监测
工业∶环保产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