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日报 (2001-02-08) |
广西 156 个自然保护区在公众环境教育方面尚是空白一片 |
李贤、黄文静 目前,广西许多自然保护区虽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却缺乏自然知识的介绍和展示等精神资源,这让游人白白损失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好机会。因此,专家们呼吁:广西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各中小学校关于环境教育的方式仍十分落后,公众环境教育应尽早提上日程。 近日,广西大学韦教授带女儿到红树林保护区游玩时,遇上一个多少让他有些不解的问题: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竟然没有任何关于在保护区内获取自然知识的提示或展示,这使他带女儿到自然课堂的初衷大打折扣。无独有偶,韦教授的邻居罗老师一家三口到药用植物园游玩学习时,也碰到类似问题,当他 9 岁的儿子问工作人员一些如熊猫般珍贵的植物是如何保存下来,是否也像熊猫一样有动人的故事时,工作人员一时难以回答,只能表示遗憾。 对此,韦教授说,随着生态旅游的日益盛行,广西 156 个自然保护区中,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在争论中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公众开放之路。而面对环境意识不断提高,自然知识却严重匮乏的公众,尤其是孩子,作为公众环境教育基地的保护区却不知应向公众展示什么。 专家认为,公众环境教育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而广西仍是一片空白——我们的许多自然保护区仅仅立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严禁破坏、违者重罚之类的生硬语言,既与自然保护区的优美环境不协调,也达不到实际教育的效果。 那么公众环境教育应如何开展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开展公众环境教育,首先要明白自然保护区可展示给公众什么。这位专家认为,任何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有它特殊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这些特殊的价值都应该挖掘出来展示给公众,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广西大学黎向东教授认为,环境教育要把知识传播和娱乐结合起来,不要弄成课堂教学那一套枯燥无味的东西。应该把中小学生请进来,把科普知识送出去。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