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与环境∶区域发展 科技日报 (2000-01-15)

采访札记:将生态环保和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新华社(记者 周宏波)

  在正在召开的贵州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西部大开发成为会议的焦点。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议题是政协大会提及最多的,也是赢得掌声最响、最久的。

  委员们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不能让滥采矿产、滥伐树木、大上污染项目的现象继续下去了。

  民革贵州省委、民建贵州省委等民主党派及一些少数民族委员提出,搞好这项保证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工作,关键是要增强地方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将生态环保和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在行政系统内建立起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建设的激励机制。

  贵州省作为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据了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 8 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长江、珠江的泥土高达 2.7 亿立方米。全省石漠化的面积遥感数据为 5 万平方公里。每年全省排放的二氧化硫为 166.7 万吨,占全国排放量的 6%。因二氧化硫排放而形成的酸雨频度在一些城市高达 90%,全省除六盘水市外,其他主要城市都在国务院确定的酸雨控制治理区范围。

  委员们认为,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和使用,换取一时的所谓“高速度”或“政绩”,是饮鸩止渴。过去我们已经干了不少只顾眼前、牺牲长远利益的蠢事,现在我们应该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了。中央也明确表示要用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来保护生态。据民革贵州省委的调查,一些地方部门为树政绩,甚至挪用国家用于生态环保与建设的资金来干不利于生态保护的项目,这是决不能允许的。

  多年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实践表明,哪方面的工作考核力度大,哪方面的工作就会大有起色。委员们认为,生态环保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 5 年、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见效果。如何量化指标,如何兼顾当前与长远,如何在政绩考核中突出生态环保考核,都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只有形成这样一套考核机制,才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建设落在实处。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空气污染
生态建设
空气污染∶酸雨
国土资源∶水土流失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国土资源∶荒漠化∶石漠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