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系统∶植被∶森林 | 人民日报 (2000-12-06) |
建水电站莫忘生态安全 |
本报记者 丁伟 龙滩电站开工在即,生态隐患令人担忧。前不久,记者随全国政协生态建设专题调研组到电站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州天峨县采访时,当地领导忧心重重地说,如果水土流失得不到及时治理,电站安全运行将无法保障。 据介绍,龙滩电站是我国继长江三峡电站之后的第二大水电工程,概算投资 283 亿元,设计装机容量 540 万千瓦,库容量 273 亿立方米,比三峡水库库容还要多 52 亿立方米,是黄河小浪底的两倍多。电站所在的珠江干流红水河,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由于长期乱砍滥采和盲目垦荒,流域森林覆盖率由 50 年前的 48.6% 下降到现在的 35%,部分市县只有 10%。森林锐减,导致沿岸山体保水保土能力下降,天然降水利用率不足 20%。一遇暴雨,大量红色泥沙顺水下泻,将河水染成红褐色。据水利部中南勘测设计院监测,红水河年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 0.726 公斤,流域土壤侵蚀度为每平方公里 1622 吨。 目前,龙滩电站的对外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主体工程将于明年 6 月开工,时间十分紧迫。由于种种原因,电站生态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建设规划中,生态建设虽然被原则提及,但并未制定专门治理方案,更缺少专项资金安排。 龙滩电站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统计数据表明,由于生态规划和建设滞后于工程规划和建设,我国已建成的 8 万多座大中型水电站中,40% 不同程度存在淤沙问题,因此造成的库容损失多达 400 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两个三峡水库的总库容。就在龙滩坝址下游 282 公里处,于 1985 年建成的大化电站已显露出“不祥的征兆”:在电站附近的河床上,两个面积近 200 亩的“沙岛”逐年长高,河流被迫改道。 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我国的水电站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西部地区进行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一道必须面对的“高门槛”。这就要求我们把水电站及其所在流域的生态建设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走电站建设与库区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