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系统∶陆地 中国矿业报 (2000-02-15)

南极科考“重头戏”里出华章


(董志敏)

  在格罗夫山区域发现古土壤、融冰水潭、金字塔形堆积物和风化石以中国科学院刘小汉研究员为队长的 10 人科考队,于 1999 年 12 月 21 日驾驶三辆大型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穿过茫茫南极冰盖,前往约 500 公里例的格罗夫山。

  作为中国第 16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重头戏”,格罗夫山地质考察最近捷报频传,让科学家惊喜异常。一个多月的野外工作中,他们在这一区域发现了生土壤、融冰水潭、金字塔形堆积物和南极特有的风化石,从而使我国的极地考察迈出新的一步。平均厚度达 2200 米的南极冰盖,犹如一部记载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巨著,几乎覆盖了整个南极大陆,只有少数没有被完全覆盖的山脉峰峦凸露出来,格罗夫山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南极冰盖内的冰原岛峰群,3200 平方公里的格罗夫山是南极地区极少数未被任何国家开展正规考察的地区之一。对于人类来说,那里是一块至今仍然没有被揭开面纱的神秘区域。

  考察队安营扎寨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始考察。他们来不及仔细欣赏蓝冰、日不落等极地特有景色,每天“早出晚归”,争分夺秒;白色冰原上,寒冷、疾风和冰裂缝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连续遭遇暴风雪和一辆雪地摩托车因发动机质量问题不能使用的情况下,考察工作迄今巳完成近一半的任务。

  从事极地研究多年的刘小汉认为,古土壤、融冰水潭等现象的发现,表明 18000 年前地球末次冰期时,冰盖厚度比现在至少要厚 80 米左右。而古土壤在南极内陆的发现,不仅在全球罕见,而且对研究南极环境有着特殊意义。

  格罗夫山考察前后历时约 2 个月时间,科学家对 64 个角峰进行地质调查,测绘出整个山区的地形图和中心 110 平方公里的地形图。

  一年前,我国第 15 次南极科考队曾组织了首次格罗夫山地质考察。科学家完成 110 平方公里的平面图,采集了 4 块陨石和近 20 块沉积岩石。

  我国从事极地考察已有 16 年,作为近年考察的重点,内陆冰盖考察和格罗夫山考察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长期在南极大陆边缘徘徊的局面,真正向南极纵深挺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新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