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系统∶陆地 科技日报 (2000-02-14)

我国科学家首次深入考察南极冰缝内部


新华社北京 2 月 13 日电(记者 李斌)

  在南极格罗夫山进行综合考察的我国科学家日前首次成功对南极冰缝内部进行考察,使我国南极科考向前迈出可喜的一步。

  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大陆,覆盖着平均厚达 2000 多米的冰盖。冰盖不仅像“空调器”一样调节着全球气候变化,也犹如一部厚重的档案库,记录着悠悠岁月里世界的风云变化、环境变迁。冰盖也因此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

  对于考察队员来说,冰盖上密布的深浅各异、大小不一的冰缝是一种可怕的危险,它们仿佛冰原上的一张张大嘴,随时可能吞没来此考察的人们甚至雪地车。但冰逢的存在,也为直接采集冰盖内部样品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

  “酌情进入冰盖内部进行直接观测”,被列为格罗夫山综合考察的 7 项工作目标之一。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消息说,在完成大多数考察任务之后,2 月 10 日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队以两辆雪地摩托固定绳索,悬挂了专门的升降装备,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险情,在队员张海鹏首先以身试探后,其他考察队员一一下到这条“开口”2 米多宽、20 多米深的冰缝底部进行考察。

  在一览冰钟乳、冰壁等冰缝内部罕见自然奇观的同时,考察队员在冰缝内部的不同深度采集了蓝冰样品,并安全退出冰缝。这些样品将随同考察队员在格罗夫山区采集的地质、冰雪等方面的其它样品一起,被带回国内进行研究。

  据介绍,在以往的南极考察中,我国队员曾利用绳索下降到冰缝中部,但对冰盖深部直接进行观测并取样,这在我国南极科考史上还是第一次。

  专家指出,科学家通常通过钻取冰芯来“阅读”南极冰盖这部档案库,我国科学家也曾经在南极内陆冰盖钻取到长达 100 多米的冰芯,而冰缝内部观测和取样的成功,为今后研究南极冰盖提供了新的途径。

  格罗夫山考察队已于 2 月 11 日撤离,预计一周左右返回中山站。撤离前,考察队留下一块木制纪念牌,上刻“中国”两个大字。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科学与技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