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系统∶水∶海洋 中国海洋报 (1999-07-13)

安全系数知多少
陈立奇谈北极科考五大变数


本报讯

  据新华社消息几天来,“雪龙”船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 124 名队员一路乘风破浪向北前进。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立奇研究员在船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北极之行也许不会碰上南极西风带那样大的风浪,但仍存在种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每一位科考队员都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是北冰洋目前的冰情比较严重。根据美国、加拿大等国为科考队提供的实时卫星资料发现,楚科奇海的海冰厚度达 5 米 ~ 6 米。“当然,根据南极经验,也许到达北冰洋时冰情会有所缓解。”陈立奇说。

  北极地区气象复杂多变,大约每年 7 月起都会有一个多月的多雾天气。陈立奇说:“这种雾季就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一样,持续不退。”另外,由于北半球工业发达,所排人大气中的污染物占全球的 90%,进入北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导致的北冰洋著名的阴霾现象,对航行和海上作业都将产生影响。

进入北纬 75 度后,考察船将沿西经 170 度经线向北破冰前进,部分科学家将上冰站进行多学科联合观测,还有几位科学家将深入北纬 82 度进行考察,由于北极海冰比南极更具有流动性,存在许多不可知因素,必须预防冰河、冰裂缝等危险。而海冰之间挤压造成的“切变应力”,也对船体构成威胁。
为防止北极熊的危险,考察队已经周密部署过,包括进行防北极熊知识培训、采取保护措施等。“据说北极熊怕火,到时候还可以准备一些信号弹、警灯防身。”这位曾经三赴南极、三赴北极的科学家说。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走的是一条空白航线,尤其是西经 170 度剖面在国际上也几乎是空白,对于航行是一种考验。陈立奇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小、最冷、最浅的大洋,北冰洋暗礁等危险相对少一些。

  “现在极地考察探险的成分越来越少。科学考察的成分越来越多。”陈立奇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已经不存在什么探险。极地科学考察是高技术的集成,是海陆空的结合。许多先进的科技手段被利用,气象预报、雷达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筹系统为安全提供了保障。考察队做好了充足的物质、思想准备,仅淡水方面,船上除了装载 1500 多吨饮用水外,还安装了海水淡化装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