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系统∶水∶海洋 新华每日电讯 (1999-07-12)

科技之光耀雪龙


记者 李斌

  “现在的条件,特别是科研条件比以前要强多了。”谈起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者察和首次南极考察,不少科考队员都有这样的感叹。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吴金友说,这种变化可以用一个字表示: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

流动的科学城

  要谈雪龙号上的高科技,首先要从科学仪器说起。有人把雪龙号形象地比喻成“流动的科学城”,这是因为船上近年来添置了不少科学仪器,而且设置了 200 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以及数据处理中心。

  “雪龙号”还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大洋调查仪器,有自动采水系统、6000 米地质绞车、声学海流计等。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高爱国副研究员说,箱式采集器的使用,在极地科学考察中还是第一次,这为我国研究海洋地质提供了可能。

一切围着科考转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立奇说:“此次北极之行,核心内容就是要拿出象样的科研成果来,一切都要围着科考转。”

  首席科学家助理赵进平研究员说,北极科考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有备而来,有限目标,全力以赴,力争创新。

  雪龙号进入冰区后,将进行远距离的冰上作业,两架续航能力为 400 公里的直升飞机为作业提供了保障。这也是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首次使用船载直升飞机。

  无论是从吨位、续航力,还是从装载量和破冰能力上看,雪龙号都属于世界上较大的极地科学考察船。而从科技含量上看,雪龙号则是一艘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考察船。船上不仅装备了自动驾驶系统,还有雷达可为远洋航行导航,这些设备为雪龙号的 24 小时不间断航行提供了保障。而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随地告诉你,雪龙船身在何处。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解思梅研究员主持研制的船载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从 14 次南极科学考察起就在极地科考中屡立奇功,这次也将为雪龙号闯冰区、斗气旋作出新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雪龙号上开通了能够上因特网的电子局域网,这是我国首次在极地科学考察中建成电子局域网,雪龙号即使身处茫茫大海之中,也能和世界紧密相连。

  有意思的是,这次上船的科考队员也几乎个个是“全副武装”,凡是陆地上有的“新式武器”,船上几乎都有。

向国际一流努力

  和自己比,进步很大;和世界比,还有一定差距。

  首席科学家助理秦为稼毫不讳言:“虽然极地科学考察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一条考察船的先进,不仅在于部分仪器设备的改善,更在于下列目标的实现:数据实时化;样品要全海洋深度,什么样的海洋都能采样;观测采样走航化,以提高效率;基本数据处理一靠岸就能基本完成;数据信息集成化,实现信息共享;还要争取分析工作现场化、管理上开放实验室化。这些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次选择的考察地区——北冰洋东部海域在北极科考中属于研究较少的区域,又和我国关系密切,而且这次科考的三大任务都是经过精心论证的。不管怎样,我们都将全力以赴,争取拿出有所创新的成果来!”科学家们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