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人民日报 (2006-06-20)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沙尘暴的成因除了主要取决于气候干燥、风旱、植被稀少等自然因素外,还包括人为因素的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的利用、水资源滥用等。

  沙尘暴的治理需要科技、政策、法令、资金投入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才能奏效。在此提出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沙尘暴的防治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与保护的统一。沙尘暴的防治是一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要统一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必须把沙尘暴的治理与解决农牧民的贫困及燃料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结合起来。要积极推广保护和发展的双赢模式。

  二、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根据生物气候带的特点,分别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乔、灌、草的比例、种类和时空配置结构。在沙尘源区特别要增加灌木和草本组分;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充分利用对当地生态条件长期适应的乡土植物。在荒漠化地区和荒漠化地区边缘地带有条件的地段营造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等防风固沙林,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片、带、网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完整的防护体系。

  三、加强沙尘暴防治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开展我国沙漠与沙尘暴的形成与演变规律,风沙源区的生态承载力研究;沙区优良资源繁育,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大面积植被重建与生态系统安全建设等领域技术攻关;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农村、牧区薪柴燃料;研究舍饲和棚圈牧业的管理技术,推广并探索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模式。

  四、逐步实行生态补偿。沙尘暴治理工程仅靠国家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开拓多渠道融资渠道,实施生态补偿措施。为了实现发展的公平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生态压力重的西部地区实施补偿。

  五、加强科学宣传,使群众了解沙尘暴起因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局限性。

  六、加强法治建设,既要有法可依,又要执法必严。

  七、在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和治理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既宣传我国的成就,又可争取国际上的技术援
助和资金支持。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减灾与预防
灾害∶沙尘暴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