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法制日报 (2000-07-10)

贵州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袁成本

  一位十几年前在贵州工作过的人故地重游,惊喜地发现,这里的青山绿水多了起来。他的感觉没有错。记者今天在贵州省人大召开的座谈会上获悉,该省水土流失面积比 10 年前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西部少见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的省区。

  解放初期,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 2.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约百分之十五。后来,由于人口压力和决策失误,粗放耕作,向山坡“要粮”,结果导致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1987 年经卫星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不到四十年增加了近两倍,达到 43.5%,森林覆盖率剧减至 12.6%。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贵州农村大面积陷于了“越穷越垦、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穷”的恶性循环,一些地方甚至失去了生存条件。

  1988 年以来,该省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实施坡地改梯田工程。他们以国家启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为契机,以小流域治理为突破口,进行了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过十几年努力,治理小流域 248 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63 万平方公里。其中,兴建水保工程三千多处,营造生态林一千多万亩,经济林 154 万亩,坡改梯 302 万亩,种草 64 万亩。通过上述措施,每年拦蓄径流 11.7 亿吨,减少入河泥沙一千五百多万吨。卫星判读结果表明: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比 80 年代后期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而森林覆盖率则上升了近一倍半,达到 30.8%。在生态环境初步改善的同时,治理区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可喜景象。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