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人民日报 (2000-04-13)

西部环保:实现跨越式发展
——访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


本报记者 李新彦 赵永新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西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部开发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有条件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模式

  “在前不久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为西部地区的环保事业指明了方向,全国的环保工作者深受鼓舞。”说起西部的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精神振奋,“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我们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推进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解振华说,“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的发源地,上游的生态恶化直接危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对长江、黄河中下游两岸地区的发展构成重大威胁;西北地区的生态恶化使强沙尘暴呈加剧趋势,对我国北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西部地区又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基因库,对推动我国的医药卫生、工农业发展及生物技术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该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应放在突出位置。”

  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怎么搞?对此已经做过深入调研和长久思索的解振华回答说:“一定要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保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实现环保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空穴来风。解振华娓娓道来:一方面,我国的环保事业经过 20 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准则,摸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环保之路;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积累,西部开发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越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城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只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治理模式,实现与东部的环保对接。

  怎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解振华回答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摸清家底,搞好规划;严格执法,减少工业污染;遵循自然规律,搞好生态保护。

  摸清家底是搞好西部地区环保工作的基础,家底不清,保护工作就无从着手。说到这里,解振华局长捧出厚厚一大摞《甘肃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报告》,“这套资料共分水环境、森林生态环境、草原生态环境等 10 个部分,从去年开始西部省区的环保部门就开始做这项工作,估计今年可全部完成。这将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和进行历史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摸清西部生态环境家底的基础上,还应搞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真正把环境保护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整体部署中。确保该地区的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基础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据介绍,新成立的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将把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优先安排,提供科学支持。

  “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更需要提高科技含量。”解振华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含量太低。因此,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地区特点,科学规划,就显得特别重要。他认为,在提高林草植被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法。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在 450 — 500 毫米以上的,应当以种植灌木为主、种草为辅;年均降水量 450 毫米以下的,则以种草为主、灌木为辅;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重点要放在草甸恢复上。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被恢复方面,要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减轻环境的人口压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交通困难、难以解决生活出路的地区和生态退化严重的产粮区,应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好高效稳产(梯)田,退出其余耕地还林还草。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优先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将排污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系统和清洁能源规划好。

  保障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责无旁贷。放眼未来,解振华局长满怀信心:“只要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讲求科学,就一定能够唱好环境保护这台大戏,造就一个经济发达、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资源保护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