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北京青年报 (2000-04-12)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 傅刚 赵承 李佳路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北京已经是第 7 次遭遇沙尘天气,南方一些城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次沙尘暴的形成,专家们认为,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因素。

  世纪之交的这场沙尘大搬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重视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加认识到西部大开发一定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做起。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移动的沙丘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心腹之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全国治沙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目前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整体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面积达 262 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吃掉一个中等县。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林业专家沈国航说,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国家,在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以前,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 50%。在新疆的楼兰遗址中,用做房梁、地基的胡杨木直径多在半米以上,足见两千多年前,这里的胡杨林多么繁茂;准噶尔盆地的西部,有一个泱泱大湖——艾比湖,面积达 1200 平方公里,素有“绿色迷宫”之称,水草连天,鱼类和野鸭遍布;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曾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因而被成吉思汗指定为自己的陵地。后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异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地方后来完全或基本上被沙化了。到本世纪初,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如今,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这里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27% 以上,相当于 14 个广东省的幅员,其中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47% 和 60%。

  北京 81% 的饮用水来自河北,官厅、密云、潘家口水库上游的桑干河、潮河、白河和滦河均在河北境内。然而,河北也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近十分之一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其中坝上沙区、张家口坝下五大沙滩、永定河中下游沙区等,给河北和京津地区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个个移动的沙丘,不断侵蚀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大片绿洲和耕地,而且直接形成自然灾害,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加剧了贫困化程度;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荒漠化的加剧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

  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特大沙尘暴 50 年代在我国发生过 5 次,60 年代发生过 8 次,70 年代发生过 13 次,80 年代发生过 14 次,而 90 年代至今已发生了 23 次,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专家分析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和发展表明,我国荒漠化问题在加剧。沙尘暴的形成首先要有大量的沙尘物质和起尘的大风天气,而人为破坏植被和持续的干旱,则加速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这方面的因素可归为:

  滥垦。由于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短期利益的驱动,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历史上内蒙古曾出现两次开荒热,造成 2000 多万亩土地荒漠化。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开垦的 2900 多万亩土地中,有一半撂荒。当地群众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滥牧。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超承载率为 50% — 12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 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 70 年代的 70 厘米下降到现在的 25 厘米,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

  滥伐。一部分荒漠化地区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樵采,致使大量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了保护屏障。内蒙古吉兰泰镇 70 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在短短 20 多年时间里,盐湖西部 105 万亩天然梭梭林已经减少到 30 万亩。由于失去植被保护,我国最大的盐湖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 5.6 万亩盐矿床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淹没。

  滥采。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荒漠化地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以及无序的采矿工程建设十分突出,使大量的植被破坏,直接导致土地沙漠化。在内蒙古,每年仅进入阿拉善盟搂发菜的农牧民就有 10 万人,造成大面积的草原破坏。全区近几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 1.9 亿多亩,其中 6000 多万亩已经沙化。在陕西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 26 万亩植被被毁,30 万亩土地荒漠化。

  滥用水资源。一部分地区仍沿用大水漫灌的落后方式进行灌溉,既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土地盐渍化。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

  这次沙尘暴的袭击,犹如给刚刚起步的西部大开发一味清醒剂。中央已经提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应该为所有西部开发参与者所把握。

  启示之一: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西部大开发绝不是大开荒,再不能继续滥垦滥伐,破坏植被。要根据荒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以生态体系建设为基石,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龙头,以保障体系为依托,逐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开发效益,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态和生活条件。

  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有科学精神,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从源头入手治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沙化扩展迅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危害大的沙源,遏制荒漠化扩展趋势,减缓沙化土地扩大的势头;同时区别轻重缓急,优先启动一批重点治理项目。

  启示之二: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同等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问题,将难以根本解决,而且可能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

  同时还要看到,荒漠化地区各种矿产资源、光照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又有一定的水资源。有资料表明,如果使用节水技术将现有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50%,再加上良好的防治荒漠化措施,就意味着西北地区还能再增加现有耕地面积的一倍。

  启示之三:机制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利益机制。目前我国每年实际用于治沙的资金只有 3000 多万元,可谓杯水车薪,在资金投向上又是撒“胡椒面”,县县分钱,这使得治沙的进度赶不上荒漠化的进度。因此,在制止滥垦、滥牧、滥伐、滥采的同时,还要改革投资机制和提高科技含量,探索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机制,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生态建设再造山川秀美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开展了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工程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共造林种草近 3000 万公顷,对于这一地区植被的恢复,减轻风沙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假若没有这些工程,遇到今年这样异常的气候,情况会更严重。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关注生态危机问题,开始将珍稀绿色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一些沙化地区也下决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确定了一批近期的治沙重点工程。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灾害∶沙尘暴
国土资源∶荒漠化
风吹来的沙(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