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经济日报 (2000-02-26)

重庆:构建三峡生态产业


本报讯 李日希朦

  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大做生态经济这篇文章,以其特有的朝气踏着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前奏曲”的节拍大步前行。

  三峡工程竣工后,在三峡库区 600 公里的水域内有多达近 400 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如果库区生态环境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那么库区泥沙淤积、水质污染,三峡库区变成“污水库”、“臭水库”、“死水库”的严重后果将难以避免,将对占国内生产总值 40% 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留下不可弥补的隐患。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仅 1998 年下半年,重庆三峡库区就有 10 县 1 镇被列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示范镇),揭开了重塑秀美山川、服务三峡工程的新一页。1999 年下半年,重庆又有 26 个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计划安排总投资 3.97 亿元。其中国家投资 2.21 亿元,且资金全部到位。计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80 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 1.4 万公顷,植树造林 5.6 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 1.1 万公顷,封育治理 3.8 万公顷,水保工程 6800 余座,农村沼气池 2.97 万个,节柴灶 2.75 万户。如此大的治理范围和投资强度,不仅在重庆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位居全国前列。

  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重庆市大力探索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的路子,并显现出“做大”、“做深”的新亮点。

  “做大”,即超常规做大生态产业。重庆市决策层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重庆市情的实际,决定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产业来抓,作为一大产业来经营,发展生态产业成为政府职能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已将发展这一产业正式列入“十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规划之中,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

  “做深”,即做深生态经济这篇大文章,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地处重庆长江之滨的永川市,经过 10 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已开发培育出百里优质梨园和茶山、竹海等经济林果基地,实现了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梨、茶、竹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成为支撑永川旅游的三大特色,1999 年被重庆正式纳入“三峡游”的黄金路线,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转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