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中国环境报(2000-01-06)

辽东正在变辽西


本报记者 丁冬

  10 年前,辽宁的部分协委员就曾针对辽宁东部山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发出呼吁:莫让辽东变辽西!10 年后的今年,委员们经过调查发现,当年的预言已在逐步变成现实。

  辽东是指辽宁东部的抚顺、本溪和丹东市的全球及铁岭、鞍山和辽阳市的部分,共计 22 个县(市、区),因属长白山南伸余脉,境内多山,故统称为辽东山区。辽宁有 70~80% 的森林集中于此,绝大多数的大小河流也均发源于此,水电资源占全省的 90% 以上,矿产量也占全省的半数以上。辽东山区是辽宁的绿色屏障,是辽宁天然的绿色水库,更是以沈阳为主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水量的 80% 来源于东部山区。因此,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辽宁能否实现情续发展。

水土流失 流失的是生存之本

  早在 10 年前的 1988 年,辽宁省政协曾组织委员们到东部山区进行较深入的专题调查,当时的结论是:边治理边破坏,破坏的速度大于治理速度。而在 10 年后,即 1999 年夏,省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对东部山区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专题跟踪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辽东变辽西已不是警告,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注:辽西指辽宁西部的朝阳和阜新等地区,由于种种人为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早已丧失了自然调节功能,无雨则旱,遇雨则涝)。

  辽宁省水土保持局的调查表明,在 1996 年前,辽东山区根本没有强度侵独,而在 1996 年后,不仅有而且还出现了极强度侵蚀。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竟比建国初期增加了 1700 多万亩。

  省政协一位长年研究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老专家告诉记者:近 20 年来,东部山区林业用地减少约 1500 万亩,大中型水库年淤积损失库容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库容量在 1 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森林里以人工中幼龄林为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较弱;300 多条大小河流的断流长度和时间在逐年加大,使省内主要城市的缺水量愈加严重;山区掀起的养参、采矿和林木加工等热潮,或对林子进行“剃光头”式砍伐,或超限额采伐。前些年,作为全国少林省份的辽宁曾刮起一场木片加工出口热潮,出口量一度占到全国总量的 1/3 以上,其中,每年竟有近 10 万吨属于乱砍滥伐。

  有关专家还警告道:辽东多为石质结构,辽西则以土丘为主,一旦辽东变辽西,结局会比辽西更惨!另外,据科学测算,靠自然风化生成 30 厘米厚的耕作层至少需要 1.2 万年,而人为破坏这么厚的表土层则在一个晚上就可完成。破坏容易,治理难,而恢复更难。

  省林业厅造林处负责人王珏讲得好:一棵大树就是一个泉眼,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然而,原本应是满眼葱绿和浓郁的东部山区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应以红松林为主的林带现已逆行演替为以柞树为主,大量的人工林中又多为中幼树木,再加上种种人为的经济活动又多与毁林和砍树有关,使东部山区成为林分质量低、蓄积量低、出材量低、发挥的效益低的杂木林。“远看郁郁葱葱。近看稀巴楞登”。

  丹东市辖内的凤城市(县级市)水土流失的速度大于治理速度,现已形成恶性循环。已是季春时节,尽管四周是群山环抱,可记者漫步在凤城市中心的一条步行街上,风起时仍感沙土扑面。凤城境内每遇大水便极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1995 年的大水使丹东市的 23 个乡镇受灾,200 多家企业停产,公路中断,凤城的灾情尤甚。1998 年的一场暴雨又使凤城的 6 个乡镇 36 个村的 36696 人受灾,死亡 13 人,死亡大牲畜 4237 头。房倒屋塌,惨不忍睹。

  1998 年季夏时节,正当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到长江抗洪抢险上时,凤城市境内一个名叫虎沟村的村落,在泥石流的吞噬下消失了。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呼啸而下,瞬间就将村子夷为平地。灾后,四门子镇政府决定将劫后余生的村民们搬迁到邻村。由于对故土的眷恋,许多村民常回来看看。记者在日前采访时,一位老人愧疚地叹息道;“虎沟村去年遭大灾,是多年以前埋下的祸根,全是砍树造的孽啊!”原来虎沟村曾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常有老虎出没,故得名。

  与凤城相邻的鞍山市岫岩县是全国有名的柞蚕之乡、菱镁之乡、玉石之乡及全国黄牛和绒山羊基地县,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却又都跟跟毁林联系在一起。岫岩原名“秀岩”,意为山多秀丽,如今却成了穷山恶水的代名词。作为全国第一柞蚕县,蚕场面积约占全县有林面积的半数,林蚕矛盾突出;全县有矿山采掘企业达 230 多家,多为露天剥离开采,林矿矛盾突出;全县每年仅烧柴一项就要消耗掉 10 亿斤木柴,相当于消耗 50 万亩山林资源;近年发展起来的菌类业。也离不开要消耗大量木材;至于乱砍滥伐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目前全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00 万亩;比建国初期增加了 170 万亩。过去平均每隔 7~8 年为一个洪灾周期,后来则快速缩短为每 2~3 年一个周期,如 1982、1985、1987、1989 年全县连遭洪水和泥石流袭击,损失惨重。以 1985 年为例,当时全省死于洪灾的人数约 40 余人,而该县占了绝大多数。可喜的是,新的县委、县政府班子已有强烈的紧迫感了。曾任过县环保局长的严建成县长明确表态:我宁可不要眼前的政绩,也要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搞好!

脱贫致富 要紧的是选对主攻方向

  山区人脱贫致富心切,遇事易盲目或走极端。前些年山区盲目掀起的养参热,结果不仅使大量过剩的人参只卖个萝卜价,还使大片林地伤了元气在随省政协委员调查中,记者看到一些山区又掀起了种植板栗的热潮。并且,出现了“板柞之争”,形成坚持发展柞蚕业和“以板代柞”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双方各持己见,又都有理有据。凤城市政府已决定在几年里,将全县市 160 万亩蚕场砍掉 100 万亩。对此,政协委员们提醒当地领导要理智,要因地制宜,讲求科学决策,千万要汲取过去常见的按长官意志办事的教训。靠种植板栗来发展经济本无可厚非,但深入到乡村途中。记者看到在以板代柞的热潮中,成片柞树被砍倒。取而代之的多为幼小的板栗树苗。远远望去,山秃了,如果让其现在今面对一场暴雨,准一败涂地,根本不具备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另外,凡事都有个度,待板栗供大于求时,谁又能担保其不掉价?

  自 80 年代中期开始,山区刮起了“无工不富”的风潮,纷纷办起了工厂,有条件办、没有条件也要办,那劲头如同中邪似的。到头来,由于受到交通、资金、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结果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一位多年管工业的乡长痛定思痛地告诫人们:山区发展工业项目,一定要慎之再慎。靠工业致富是条路子,但不是唯一的路子。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在前些年掀起的菱镁加工热潮中办起了工厂,没有资源靠从外地购进,当时也挣了一些钱。如今,随着菱镁市场降温,工厂也陷入了赔钱窘境。

  不过,在东部山区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些科学利用本地资源和不靠砍树也能致富的好例子。抚顺市新宾县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种植中草药,养殖林蛙,发展食用菌等,均获取了丰硕的经济效益。日前还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验收。抚顺县在 1995 如遇上了尽年不遇的暴雨,县领导决定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县之本,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救兵乡利用本地林业资源发展地板生产,仅此在便使全乡农民人均收人纯增 200 多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扭转颓势 关道是拧成一股绳

  委员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早在 1988 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就决定每年筹措 2000 万元,作为东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专项资金,10 年来却一直没能落实。今年 2 月份,在省长办公室上最后敲定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困难重重。

  1998 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山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以操作。如,水资源费和林业开发建设基金的征收被中直企业拒绝执行;在上网电费中提取 3% 的水土保持资金被一些大企业以种种理由拒缴;在县区征收的林木特产税中拿出 50% 作为林业专项发展资金被地方以财政吃紧而推搪。

  林业和水土保持部门呼吁加大投资力度。水源涵养林建设年均投资仅为计划的 1/4 多点,加上被挤占、挪用和到位困难等,真正用于水源涵养林建设资金仅为计划的 1/8 左右,极大地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省里提出在 2000 年基本绿化辽宁,这不是句空话;但需要领导重视和社会参与,否则,所谓的完成也只能是在玩“书上有数山上无树”的数字游戏。

  在山区生态环地建设方面,各有关部门形不成合力,甚至是各有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林业抓山上工程,水利抓山下工程,农业只抓经济效益。甚至还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每年都见林业部门报喜,如辽宁林业资源一直处于净增长的良好势头;而每年又闻水利部门报忧,如大小水库的蓄水量逐年减少。

  基层领导呼吁省市不要把有限资金洒芝麻,要集中投向具有示范性的项目上。另外,上级别只给些空头支票式的政策。省政协在整理这次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东部山区生态建设已有方向,有规划,也有重点,下一步应通过立法予以确定,保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尽快使东部山区的生态建设走上良性循环健康轨道。

  尽管目前辽宁东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是扰大于喜,但令人欣慰的是:省委书记闻世震在对省政协的一份视察报告中批示道:要不断加强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坚决杜绝毁林开矿、“乱占林地现象的发生,防止生态状况退化。省环保局、水利厅和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通知》,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破坏在前、查处在后,恢复治理更为滞后”的被动局面。丹东市已决定将原来的林业大市建成林业强市,虽仅为一字之差,但对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大有益处。省政府已将建设东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基地作为一项跨世纪生态工程,到 2010 年工程完工后,可使东部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73.8%,森林蓄水能力达 150 亿吨。

  记者曾在 10 年前写过一篇以《莫让辽东变辽西》为题的调查报告,10 年后的今天,记者又冒新闻内容重复的大忌再写同题报道,原因是在记者耳畔时刻萦绕着一句话:辽东不治,辽宁不宁!这也是这次参加调查的所有政协委员们托记者代为呼吁的共同心声。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