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工商时报 (2000-04-09)

规划尚未到位 退耕已超两万
清水县赶好事赶出尴尬


记者 赵民望

  此间有媒体报道说,甘肃天水市的清水县抢抓退耕还林遇到了尴尬事:虽然全县已有 2.3 万亩耕地退耕还林,但由于该县未能被列入全省退耕还林示范县,因此县政府向农民的承诺变成了“白条子”。

  记者就此今天电话采访天水市有关官员时,这位官员称天水全市今年拿到的退耕还林任务也仅有 10.5 万亩,像清水县的这种情况市里也无能为力,只有等明年任务加大后再追加进去。即便是全市列入国家计划的退耕还林指标,有关兑现的措施目前还没有到位。

  据了解,清水县地多人少,农民人均拥有耕地 5 亩以上,但是该县的绝大多数土地却并不适宜种粮食。1999 年,全县 27.3 万户农业人口人均产量只有 390 公斤,基本上是广种薄收。尽管该县的农业生产不占优势,但该县已有林地面积达到 54.2 万亩,森林覆盖面积有 21.51%,已有林木总蓄积量 124.7 万立方米。尤其是该县的林果面积较大,已发展到 20.5 万亩,其中苹果树 16 万亩,梨、花椒、核桃等也已经形成规模。全县年产干鲜果 3200 万公斤,年产值 1600 万元。

  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战略思路的明晰,该县在去年上面有关政策还未下达的情况下,就自己决定在全省率先退耕还林,向农民承诺:每退 1 亩耕地,8 至 10 年内向农民“以粮代赈”每年解决粮食 100 公斤,并一次性付足苗木款 50 元。受政府政策的鼓励,全县 16 个乡镇当年共退还 2.3 万亩耕地,这些原来种粮的耕地都被挖成了树坑。

  就在全县上下情绪高涨的按照 5 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的时候,甘肃省经国家同意所公布的退耕还林示范县中并没有列入清水县,这样清水县实际得到的退耕还林指标只有 1 万亩。也就是说,在政府鼓励下已退出的 2.3 万亩耕地中,尚有 1.3 万亩必须向农民兑现政策;而按原计划购进的 2.3 万亩退耕还林的林草苗种也已经运到。一面是耕地已经退出,不能再种粮食,另一面又是政策难以兑现无法向农民交代,无奈之下县政府只得向农民打白条。

  据了解,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非常重视,但具体实施上则要求稳步推进。在今年初国务院关于西部地区开发的会议上,要求对此工作应做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

   

  【反弹琵琶】

性急吃不得热粥

许琼林

  甘肃清水在“退耕还林”这件好事上陷于被动,虽说情有可原,但的确反映出眼下西部大开发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有种急于求成,急于见效的急躁情绪。由于这种情绪还有些普遍,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就会挫伤当地群众和各方投资者的积极性,进而给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带来损害。

  因为,在这种急躁的心理影响下,往往会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形式主义。为了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效果,各种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会层出不穷,诸如不求甚解的研讨会,闭门造车的政策研究,外加各种动员会等等,说的都很大,都很重,都很急,实际上只不过为了给人一种“已经动起来”的感觉而已。

  二是贻害长久。由于对许多大开发中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不是太深,又急于看到诸如招商引资、经济增长、群众增收这样的政绩,就匆忙定政策,上项目,搞开发,结果可能小政策为大政策所不允许;上的项目,搞的开发也可能或者损害环境,或者与市场实际不一致。

  也正是预见到可能出现急躁情绪,中央领导人从一开始就多次强调,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的事业。

  今年初,国务院在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时,也特别强调,对于退耕还林这样的大事情,要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

  可见,虽然中央对西部大开发非常重视,但也是不主张什么都匆匆忙忙,急功近利的。民谚说,“性子急,吃不得热粥”,虽然说得很浅显,道理却很深,即便用在“西部大开发”这全国性的大战略上,也很有说服力。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国土资源∶耕地
生态建设∶植被∶养林造林
生态建设∶政府行为∶政策法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