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候与气象 人民日报 (2001-01-19)

抗灾中的深思


丁玎

  三九严冬,锡林郭勒草原的雪灾牵动人心。

  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救援工作在各个层面迅速展开。各地群众也纷纷捐款捐物,盼望着牧区群众战胜天灾、渡过眼前的难关。

  记者深入牧区采访,发回的图文报道,让人心情沉重。雪灾年年有,今年格外重。记者思索的镜头,观察的眼睛,告诉我们暴风雪的肆虐、牧民群众的困境、救援的全力以赴。在暴虐的天灾面前,人和动物都是弱小的。然而,也有些例外,如克什克腾旗牧民苏日塔拉图为牲畜建起了暖棚,这次不仅没有伤亡,母羊还在大雪围困中安然产仔。

  面对雪灾,救援在进行,自救在进行,反思也在进行。受灾的牧民群众、当地的干部、前往牧区的记者,都在问一个为什么?

  一位当地的干部说: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次雪灾中,“逐水草而牧”的“走傲特尔”、没有棚圈、缺少饲草料储备、管理跟不上的牧民家庭大都损失严重,露天过冬的羊群甚至全军覆没。而实现了养畜科学管理、建有暖棚、备料充足的牧户,则损失小得多甚至没有什么损失。对比如此鲜明。要想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具备抗灾能力,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必须引导牧民改变靠天养畜的传统生产方式,变“逐水草而牧”为“定居而牧”。

  面对茫茫大雪,更有人看到了灾害背后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有资料表明,内蒙古草原现在一般超载牲畜 30%,每年约有 2000 万亩草场发生不同程度退化、沙化,各类草地产草量比 20 世纪 50 年代下降 30% 到 50%。草原退化沙化的后果是严重的。此次暴风雪,竟是夹着沙尘从天而降,被称为“混凝雪”。正是这种可怕的混凝雪,令灾情大大加剧。

  警钟在回响。只有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保持草场的生态平衡,才有牧区群众的幸福生活。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灾害∶暴风雨/雪
生态系统∶植被∶草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