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多样性 经济日报 (2001-12-08)

谁在破坏生物多样性?——云南生态保护考察札记


梁沂滨

  丰富的生物群落是一幅何等美妙的图景,万物葳蕤,千姿百态,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据统计,人类食物的 90%、药物的 60% 都来自于各种生物。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生物多样性,人类将会怎样的落漠,那也必定是人类走向衰亡的开端。

  不幸的是,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即使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之一、生物资源丰富而奇特的我国云南省也在劫难逃。

生物多样性,支撑绿色经济

  记者曾在云南迪庆州中甸县一处原始森林的边缘随意观察一片草地,俨然一个微型植物园——苔藓,各类菌耳,还有国穗葱、夏枯草、马先蒿等生物不下十几种。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举目望去,山脚下淙淙的流水中,娃娃鱼等不时隐现。随着海拔的升高,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梯次分布,即使在 4890 米的冰川边,仍有高寒附地植被依稀分布。

  云南省环保局自然处的专家告诉记者,云南省面积只有全国的 4%,而物种数则占全国一半以上,药材、菌类、花卉种类更为全国之首。

  生物多样性使云南人自豪。近几年他们更是悟出了一个道理,繁茂的生物资源就是云南的优势所在,是发展旅游经济、绿色经济的支柱!

  然而,过度垦殖、违法捕猎、人口膨胀等正吞噬着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有一个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警觉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盲目引种。

  其实,今天中国人餐桌上的土豆、玉米、番茄、火鸡、牛蛙,无不是引进种质的结果,引种得当会增益生物多样性,但盲目引种将带来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毁。

  外来品种为何“反客为主”百里滇池曾是昆明人引为骄傲的“高原明珠”,如今,站在她近旁你或许会落泪,除了状如污团的蓝藻污染之外,还有一种水葫芦,叶子又厚又大,茎如葫芦,生命力极强,四处漂浮,阻塞河道,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破坏滇池生态平衡,就是盲目引种的恶果。当初引进水葫芦是做猪饲料,未想到它纤维粗,牲畜难以下咽,更未想到它会成为“水中霸主”。

  滇池中过去有 20 多种土著鱼,如高尾鳅、云南鲒、滇池小鲤鱼等,20 世纪 80 年代,好心人引进了鲢、鳙、草、青 4 大家鱼,这些鱼竟与土著鱼争食,争氧,有的还大嚼土著鱼卵,如今滇池土著鱼大多已捕捞不到,数量较多的只剩下两种!

  美丽的高原湖泊洱海里原产大理裂腹鱼和洱海鲤鱼,十分奇特。也是有好心人引进了外来品种,没几年,洱海里已看不到特产鱼的影子了。

  宁静清澈的泸沽湖也未能幸免。20 世纪 80 年代初,县水利局出于当地致富的需要,引进了太湖银鱼。银鱼为条状,一二寸长,打捞时网眼很细,把其它幼鱼一网打尽,且银鱼需投放饲料,又污染了湖水,当地一位姓曹的纳西族农民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湖中的土著鱼虾又多又大,现在已很难见着了。

  据专家介绍,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有四个引进了太湖银鱼,高速繁殖的银鱼吃掉了有限的浮游生物,大量土著幼鱼只能断“粮”等死。云南有土著鱼 290 种,目前有 1/3 面临危机,尤其是在高原湖泊中,濒危鱼种已占 2/3,以至于有了“太湖银鱼吃绝了云南土著鱼”的说法。

致富心切,反遭自然报复

  专家们告诫,不同生态类型的地区切忌盲目引种;引种失误,贻害无穷。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地区,仅热带植物就有 5000 多种。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的特点是立体分布,互相依存。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让农民们成片种植砂仁草果类植物。

  草果俗称大料,虽经济价值高,但有异味,也十分“霸道”,林下植物荡然无存,连比它高大的树木也变得疏落,许多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因此而消失殆尽。

  中科院生态所的专家对类似的引种提出疑义。如野芭蕉被引进后没几年,在澜沧江两岸的部分地段已长得漫山遍野,蚕食着原生植被和丰富的热带雨林群落。

  桉树也是从外地引进的,据说混身是宝,叶子能炼芳香油、树干能造纸、树皮能入药,但它的气味常常令周围寸草不生。它还被称为“抽水机”,耗水量几倍于其它树种。在云南山区一些生态本很脆弱的地方,它对生态、物种起破坏性的作用。生态专家还对云南引进橡胶树、香茅草等提出了类似的担忧。

  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目前正从云南南部向北部蔓延,面积已有 2470 万公顷,所到之处,水渠被堵塞,本地植物被排斥。紫茎泽兰还含毒素,食后令牛马气喘不已。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有人研究制伏它的办法,至今还一筹莫展。

  专家们认为,各地的原始生态环境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外来物种的过度繁殖往往会破坏这一平衡,使本地相关物种受到危胁,而物种灭绝将是永远不能恢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每个物种都是一个基因库,它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由于不慎或“好心”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遭致生态失衡的教训已数不胜数。

通过立法,约束引种行为

  至于为什么外来物种往往比本地物种繁殖快从而造成灾难,专家们解释说,外来物种一般是由于在新环境下逃避了天敌,而成为优势物种。最典型的例子是澳大利亚引进兔子泛滥成灾,啃食着大片草原,最后出动了军队用机关枪打也无济于事。

  外来物种的失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被称为“生物入侵”,范围包括病毒、昆虫、植物、动物等,造成全球的经济损失一年达 5000 亿美元以上。

  怎样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呢?云南省环保局的专家吴晓青提出:要把防止“生物入侵”作为政府行为,首先要通过立法严格约束引种行为,同时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对拟引进的任何物种和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建设项目、资源开发项目,事先组织生态、检疫、环保等专家充分论证,防止决策失误、盲目引进。

  要广泛宣传“生物入侵”的危害,建立防范意识,自觉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级政府和经济组织在引进外来物种时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而不考虑其对生态的破坏作用。事实证明,在彼地有巨大价值的生物一旦引入此地,也许就只有破坏作用了,这一大自然的辩证法是到了我们好好领悟的时候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