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多样性 光明日报 (2000-01-16)

云南大围山科考历时两年,发现一批动植物新种


本报昆明 1 月 15 日电(记者 叶辉 徐冶)

  云南省大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在历时 2 年的考察中有一系列重大发现。考察进一步查清了大围山的生物资源、重点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和现状,发现了一批动植物新种。在今天举行的鉴定会上,专家们对考察结果给予高度评价。

  大围山保护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和河口县境内,处在北回归线上,因此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现有原始森林 23 万亩,是祖国大陆目前唯一保留有东南亚温热性质最强的雨淋类型——湿润雨淋地区;由于在地质史上未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许多古老子遗动植物得以保存。大围山成了古老热带森林动植物的避难所,因此又被称为“中国动植物的基因库”,该区是中国现存 3 个生物类群特有中心之一;大围山集聚了植物的白老性、珍稀性、多样性、完整性,是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最丰富的保护区之一,是研究种质植物起源、系统发育、分类学及区系学的重要地区。

  元月 4 日,记者在科考队成员、保护区管理所所长谢超陪同下来到大围山原始森林。这里群山连绵,古树参天。谢超说,大围山有“雾海绿洲”之誉,年雾日达 218 天,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大围山被称为“科学家的乐园”,蔡希陶、吴征税秦仁昌等科学家以及美、日、英、荷、加等 10 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曾来此考察。1956 年,云南省政府将大围山列为禁伐区,1959 年将大围山列为“引进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珍贵的稀有的植物种保护区”;1986 年建立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据悉,对大围山的综合性大型考察还属首次,目的是为进一步摸清大围山资源底数,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1997 年 3 月,云南省林业厅、西南林学院主持,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大学等 13 家单位联合组成考察团,组织 100 多名专家学者,分 28 个专题进行考察。

  “科考队一人大围山腹地,马上发现许多新种。”谢超说。“4 月,植被组就发现了秋海棠 5 个新种;接着又发现了单科单属单种的伯乐树;在海拔 900 米以上首次发现了山红树;发现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莎萝的 2 个新种;第一次发现有 2000 年树龄且有 131 个头的多头树象;发现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多歧苏铁 5 个新种。”

  考察团共采集了 3 万多件标本,其中有一批是珍贵的动植物新种。中国著名竹类专家、西南林学院副院长、考察团副团长杨宇明告诉记者,此次考察还发现小薄竹、屏边大节竹。屏边玉山竹 3 个竹类新种。考察确定了大困山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鸡毛松、树栽、福建柏、长蕊木兰、木莲等 50 种,发现了山红树、银鹊树、五椰果叶木姜子、大叶木兰在该区的新分布;确定云南省级保护植物 60 种;鉴定出微真菌 331 种,大型担子菌 57 种,其中我国新记录属 39 属,我国新记录种 65 种;鉴定出苔薛植物 47 科、114 属、217 种,这是国内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中首次对苔率植物进行全面考察。

  动物组也有许多新发现,如首次发现了两栖动物新种大围角檐;发现体重才 200 克的倭蜂猴 400 多只;灰孔雀雉 100 多只;此外还发现我国新记录的两栖动物 2 种,云南新记录 2 种,大围山地区特有的 2 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