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多样性∶动植物保护 北京青年报 (2001-05-08)

十五天守望野骆驼


文/本报记者 曾鹏宇

  野生双峰驼是骆驼科目前惟一的野生种群,世界上仅存不到 1000 只,数量比大熊猫还少,但是生存环境远不如大熊猫。日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罗布泊沙漠中拍到了野骆驼的画面,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拍到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双峰驼。

  昨天,中央电视台《新闻 30 分》播出了“中国罗布泊野生双峰驼科学考察队在沙漠中拍摄到野骆驼”的新闻,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拍摄到野骆驼的电视画面。此前,仅有几张距离很远且十分模糊的照片作为资料留存。

小河墓地的发现引出了寻找野骆驼行动

  今年 1 月,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跟随塔里木河下游科考探险队在寻找楼兰文明小河墓地的途中发现了野骆驼的踪迹。“我们是在一条咸水泉边发现野骆驼的踪迹的,当时就特别想拍下来,但是那次去我们没有带远距离的长焦镜头,野骆驼又十分机警,只得作罢。”科考队员之一、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记者刘君说,“这次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科考队里不仅有国际上权威的野骆驼研究专家,还有熟悉当地情况并见过野骆驼的向导,此外还带了 400 变倍的大长焦镜头,这样即使野骆驼在四五公里以外出现,我们都可以拍下来。”

  科考队如此精心准备不是没有理由的,野生双峰驼是目前骆驼科中仅存的野生种,目前世界上仅存不到 1000 峰,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我国罗布泊地区。由于长时间生存在恶劣环境中,它们嗅觉灵敏,奔跑迅捷,警惕性极高,在几公里以外就能发现人和天敌的存在,并且奔跑极其迅捷,每小时可以跑出 80 公里,这也是为什么自 1892 年发现野生双峰驼以来很少有人拍到它照片的原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出资 1.5 万美元购买一张野骆驼照片,先后有两支队伍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去拍摄,但都没有成功。

挖个沙坑,人扛着摄像机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

  4 月中旬,科考队从新疆库尔勒出发后,首先抵达了罗布泊湖盆西岸的红柳沟。这里人迹罕至,沟中一条四季长流的泉水是周围方圆几十公里内惟一的水源,这里也因此成为野骆驼主要的栖息地。但科考队到达后发现,尽管这里泉水水量丰沛,植被茂盛,也没有狼等天敌,但是整个红柳沟却再也没有野骆驼的踪迹了。

  科考队员们从泉水边找到了答案——许多羊的蹄印。这说明有人来这里放羊,而野骆驼是非常机警的动物,只要有人的活动便会立即离开,这里实际上已经被野骆驼废弃了。

  离开红柳沟后,科考队顶着巨大的沙尘暴,深入到库姆塔格沙漠腹地,终于在一个大峡谷深处发现了野骆驼的饮水地。刘君告诉记者:“这个峡谷是野骆驼的驼道,千百年来它们都沿着驼道迁徙。水源附近有很多野骆驼行走、卧倒的痕迹。专家断定这里野骆驼出没频繁,于是我们在此设立了大本营。”

  大本营好设,拍摄点却不那么好选。为了不让野骆驼发现,四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分别在河床中、沙山上找了几个隐蔽的点,挖个沙坑,人抱着摄像机躲在里面,外面用红柳枝、骆驼刺伪装起来,摄像机的镜头就从中间的缝隙中伸出去,对着野骆驼可能出现的方向。“罗布泊昼夜温差大,白天很热,我们为了不惊动野骆驼,只好顶着日头趴在沙坑里,经常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到最后,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干的地方,都被汗湿透了。”

在野狼的觊觎中,我们拍到了第一只野骆驼

  为了不惊动野骆驼,刘君和他的几个同事章猛、雷波、陈曦每天早上 7 点就钻到河床和沙山中的沙坑里。整个白天就靠两瓶矿泉水和一个馕保持体力,一直要坚持到晚上 8 点野骆驼不再出来才返回大本营。

  刘君将“在沙漠中等待野骆驼的出现”形容成“非常痛苦的经历”。罗布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沙暴说来就来,铺天盖地的风沙能把人都刮跑。因为等了好几天都没有野骆驼的踪影,刘君心里十分着急,便出去查看。结果出门就遇见了风沙,他朝设在山顶的拍摄点走去,近了一看才发现风沙几乎都要把守在那里的雷波和摄像机埋了,而雷波则因为疲劳过度,居然在风沙里睡着了。

  除了风沙,科考队员还要时时提防野狼。一次,刘君到一个拍摄点查看设备,没想到竟然在沙山上发现了野兽的脚印。他连忙招呼专家,专家过来一看便说是狼。他们顺着狼足印前行,发现野狼居然在大本营周围的沙地上转了很长时间。“想想我们晚上在狼群的注视下熟睡,心里真是后怕……”后来无论蹲点还是查看,队员们都是两个人一起去。

  就这样,科考队在沙漠腹地等候了一个星期,却始终没有等到野骆驼的出现,队员们都有些泄气了。没想到就在第七天的黄昏时分,河谷拍摄点的镜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小黑点——一峰野生双峰驼!它距离科考队员埋伏的地点大约 4 公里,一边沿着泉水向上游水量大的地方走,一边机警地看着四周,在走了大约 50 米后,这峰骆驼突然停住了脚步,并向科考队员埋伏的地方张望,似乎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僵持一会儿后最终撒腿就跑,很快消失在沙漠中。

同事一个劲地做手势,我一回头,和野骆驼打了个照面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画面中还有一段距离很近,连野骆驼嘴唇的蠕动都能看得清楚,这一段也是整个拍摄中视觉冲击最强烈,同时也是最有趣的部分。这又是怎样拍到的呢?

  刘君说,就在第一峰野骆驼出现的次日,兴奋了一个晚上的队员们一大早就潜伏到了各自的隐蔽点。中午时分,又有三峰野骆驼走过来,刘君为了能近距离拍摄,扛着摄像机抄近路在海拔 2000 多米的高原上狂跑了近 4 公里,准备和另一位队员堵到它们的后面,要到地方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这时他看到另一位队员在河床下冲他打着各种手势,他看了一会儿不明白,便连滚带爬地滑下了沙山。到了河谷,同事还在比画,刘君一回头,正好和一峰野骆驼打了个照面。

  慌乱中,刘君也没忘打开摄像机镜头,可拍了一会儿那峰野骆驼也没走,还瞪着眼睛看他。“我估计它和我一样,也蒙了,心里正在犯嘀咕呢。”刘君刚想走得更近,那家伙像如梦初醒一般,撒腿就跑,另外两峰骆驼也发现了异常,立即逃之夭夭了。

  科考队在沙漠中蹲守了 15 天,除了河谷埋伏人员外,在沙漠中寻找的小分队也有很大收获,他们碰见了一个八九峰的种群,其中,还有一峰母驼刚刚生下幼驼,不愿弃儿逃走。

  据科考专家、国际野骆驼合作科学考察项目负责人袁国映教授介绍,尽管他研究野骆驼研究了几十年,但是像这次这么近这么清楚地看到野骆驼还是第一次。这些近距离观察、拍摄到的画面,对于揭示一个世纪以来有关野生双峰驼生存之谜和其他争论,对今后研究和保护这一世界濒危野生动物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濒危物种∶动物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生态建设∶政府行为∶政府项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