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空气污染∶温室气体 人民日报 (2006-04-18)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逐年增加


本报北京 4 月 17 日讯(记者 孙秀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日前在京公布了“十五”期间我国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及其变化的报告,报告显示,“十五”期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趋于好转,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 2005 年比 2000 年增加了约 27%。

  报告内容涉及城市空气质量、酸雨、地表水污染、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城市声环境、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等 6 个方面的监测结果。

  报告显示,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声环境总体较好。2005 年共有 522 个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监测,与“十五”初期相比,2005 年 339 个可比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增加了 22.2 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下降了 24.1 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总体水质逐年好转,一、二类海水比例呈上升趋势,劣四类海水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黄海、南海水质较好,东海水质较差,部分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

  监测结果表明,“十五”期间,全国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在 30%—40% 间波动变化,但重酸雨(PH 值<4.5)城市比例呈升高趋势。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华中酸雨区酸雨强度有所增加,华东区特别是浙江省酸雨污染进一步加重,华南酸雨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污染加重。值得关注的是,以前鲜有酸雨的北方也开始受到酸雨污染,陕西、辽宁、北京都有酸雨发生。

  同时,地表水污染总体上呈减轻趋势,但海河、辽河、淮河、黄河以及松花江水系的部分支流,特别是流经城市河段污染严重,部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严重。2005 年地表水总体属中度污染,国家水环境监测网的 744 个断面中,优良类、污染类和重度污染类断面分别为 36%、36% 和 28%。与“十五”初期相比,优良类水质比例由 34% 提高到 36%,重度污染类比例由 36% 下降到 28%,地表水体水质有所改善。

  “十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保持稳定,2005 年全国 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1413 万吨,比 2000 年(1445 万吨)减少了 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逐年增加,2005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 2549 万吨,比 2000 年(1995 万吨)增加了约 27%。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