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农民农村 北京青年报 (2000-03-07)

北京农业:现代化之路有多远
民主党派为首都农业支招


本报实习记者 杨在秀

  北京农业何时实现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北京人的“菜篮子”。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由市政协联合八个民主党派及团体历时四个月完成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大会。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报告来得迟了些。但是,从这份迟来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北京农业未来的希望。——编者

  首都北京何以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市政协的一份长达 6000 多字的调研报告指出了北京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不过这份报告也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未来北京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这份报告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迈过四道坎。这四道坎分别是体制、结构、水资源和环境。对付每一道坎,政协都有锦囊妙计。

积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攻破第一坎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这一点至关重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县(区)管农业的太多,管得过多、过死,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而科技、环境、产销、资源等部门又各顾各,难以发挥市场、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总体优势。

  对此,报告认为,要对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稳妥的改革,打破行政界限,逐步将现在的集体经济组织转变成真正为农民生产经营服务、保护农民利益的自主的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发展新型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同时,政府还应调整对农业的投入方向;改变政府职能,逐步退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管理,取消层层下达农业生产指标的做法,从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推进乡镇一级的政社、政企分离;发挥科技优势、稳定农业技术队伍。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劳动力转移,迈过第二坎

  这道坎近年来已越来越高。目前,北京市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 40 左右,其中有 80 在搞种植。而京郊农村土地面积急剧减少,每个种植业劳动力可耕地仅为 3.2 亩。这道坎成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主要障碍。也是这道坎使得北京农民收入水平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一步步拉大。

  要迈过这道坎,就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为首都提供新鲜优质、富有特色、高科技含量的农副产品,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转移。此外还要开展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扩大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加快郊区城镇建设步伐,并通过举办教育农场、专业技能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择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逐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要特别注重发展节水农业,突破第三坎

  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仅 300 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1/8,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0。由于用水量持续增加,加之水污染,北京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已大大超过采水警戒线,过度的开发导致河流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起地表下沉。严重的缺水已成为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农业用水目前已占北京总用水量的一半以上,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减少持续上升的提水灌溉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又可以弥补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不足。

  农业节水已成当务之急,特别是让农民树立水资源危机的忧患意识,提高节水自觉性。同时要从加强宣传、严格管理、制定节水法规、推广节水经验、加快农用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等方面入手,尽快研究制定节水的政策法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压缩高水耗作物的种植面积,适当发展林果业和草牧业。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踏平第四坎

  目前,全市每年排放的 1 亿吨生活污水,近 80 未经处理。约 8 万公顷农田用污水灌溉,农产品受污染相当严重。全市每日产生的约 1 万吨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全部运往近郊,堆积之后又污染了农业用水。

  报告认为,在小城镇之间和郊区新建小区之间留一定的农业隔离带,在长远规划中考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场用地,发挥农业净化城市环境的功能。推广京郊部分地区实行的日光温室、太阳能暖圈和沼气池等三位一体的生产模式,推行生态环保型农业技术,制定绿色农产品产销体系等措施,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样,就可以踏平这道坎。

  这份调研报告是由市政协联合民盟市委、市工商联等八个民主党派及团体历时四个月完成的。

  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北京市已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奠定了比较牢固的物质基础,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完全有条件的。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可持续农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