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农民农村∶灌溉 经济日报 (2001-08-08)

靠一根小小的塑料管子,就能比常规方式节水 50%,使作物增产 30% 以上,
成本仅为国内现有产品的一半,新疆天业要在农业节水膜下滴灌技术上争世界第一
滴灌:一场新的农业节水革命


孟宪江

滴灌:实现浇地到浇作物的转变

  持续不断的干旱已使国家相关部门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行节水农业,而能不能找到一批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又物美又价廉的农业节水技术产品就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实多年来有关部门一直都在积极努力,虽然也找到了不少好的办法,但节水效果与投入成本往往成正比,要想多节水就要多花钱,而正因为这一点,农业节水工作一直难有较大的进展,尽管我们的水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

  从一般概念上来讲,滴灌是节水效果比较明显的,据了解,在国外一些地方,早就淘汰了喷灌而推广了滴灌技术。但是有一点就是,节水效果越好的设备等价一般来讲价格也就比较贵。

  七月间,记者在新疆石河子采访时,却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这里盛行着一种叫作大田膜下滴灌的新型节水灌溉方式,这种节水灌溉方式与常规灌溉方式相比,至少节水 50%,可使作物增产 30% 以上,还有省肥、省工、增产、增效等诸多优点,更令人高兴的是,这种科技含量并不低的灌溉方式成本仅为国内现有产品的一半,而且适合在不同环境的大田里使用。

  这一技术创新的实践者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的两位老总郭庆人、杨金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 1996 年起,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按照“滴灌——膜下滴灌带——薄型滴灌带地产化”的技术路线,自主创新,引进消化,终于开发出可用于大田机械化膜下滴灌技术产品——一次性可回收膜下滴灌带。所谓的一次性滴灌带,在一般人的眼中它不过就是一根很普通的塑料管子,但其中却藏着不少的科技含量,三年来,天业集团为此付出了 4000 多万元的高额成本。

  大田膜下滴灌从 1996 年起,经过小面积试验,1999 年重点在石河子垦区包括山地、沙地、荒地、盐碱地等不同土壤条件的 3 万亩大田里进行了膜下滴灌的实验。2000 年,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个师局共计 50 多个团场和站所的大田共计 15.9 万亩面积上推广。种植作物主要有:棉花、番茄、西甜瓜、甜菜、葡萄、茄子、辣椒、打瓜等,均获得成功。

  2001 年,又在兵团 10 个师局、新疆地方 4 个地州市推广滴灌面积达 50 万亩。同时,可喜的是新疆天业滴灌已走出国门,进入独联体国家。

  本来滴灌本身并不怎么稀奇,天业的滴灌节水技术最引人关注的原因有三点:其一价格十分便宜,亩成本为 400 多元,比国内现有的产品便宜了一半;其二,这项技术已在大田里广泛使用,而且适应不同的地块,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其三,膜下滴灌带具有排沙功能,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在哪儿都能用。

  董事长郭庆人自豪地说,目前,新疆天业的节水器材已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一是价格最低。国外同类滴灌带产品每米为 1 元以上,国内现有产品每米为 0.4 元以上,而新疆天业开发的新产品滴灌带为 0.2 元;二是大田棉花大面积种植推广是世界第一。

  在新疆石河子这样一个西部小城,能够开发出节水效果显著又经济适用的滴灌技术听起来很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过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正是在最为干旱的西部地区,人们对水的感情最深厚,节水的意识和动力也就更强。郭庆人说,全国有那么多地方在搞又好用又便宜的滴灌设备,但是,为什么让天业抢了个先,原因很简单:懂塑料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塑料,而天业就是把塑料工业、农业和水利这几点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就取得了成功。

  虽然天业集团开发的“一次性可回收膜下滴灌带”,使棉花种植一次性每亩投入比以色列的 2400 元、国内产品的 1000 元降至 450 元以下,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据董事长郭庆人透露,天业集团目前正加紧科研工作,即将研制开发出新一代“新疆天业滴灌系统”,以进一步降低滴灌带的成本,在价格上形成竞争优势,使棉花及农作物种植一次性亩投入从目前的 450 元降至 200 元以下,移动式的一次性投入可在 120 元以下。

农业:用水大户要变成节水大户

  今年,北方持续不断的干旱又一次加深了我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如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把用水大户变成节水大户,发挥好现有水资源的作用,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新疆天业开发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久叩不开的门,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缕缕充满希望的阳光。

  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这项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有可能会使大片的荒漠变为绿洲,这对于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可能给西部带来一场新的农业节水革命。

  农业节水革命的意义可以从我国的水情说起: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左右。

  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 4 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 300 亿立方米,农村缺水人口 2400 万人,城市缺水 60 亿立方米。

  随着农业节水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农业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据全国实灌面积统计,从 1980 年到 1999 年,我国实际灌溉面积增加了 800 万公顷,而灌溉用水量变化很小,这说明增加的实灌面积,主要是靠发展节水灌溉实现的。全国平均每公顷用水量由 1980 年的 8750 立方米下降到 1999 年的 7270 立方米,单位面积的用水量减少了 17%。这些数据说明了农业节水工作成绩是明显的。

  从 1980 年到 1999 年,农业用水由占全国总用水的八成下降到七成,而同期工业用水比例由一成上升到两成,生活用水比例由 6.3% 上升到 10.1%。这说明我国用水的结构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不过,农业作为用水大户的地位并没有改变,目前,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 70% 多,而有效利用率只有 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抓农业节水是我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我们的企盼中,一场新的农业节水革命好像已经悄悄地开始了。

实证:沙荒地长出了高产优质棉

  石河子垦区 144 团团长畅建国发了这样的感慨: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场重大技术革命,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节约用水的狭小范围,是以节水为龙头带动棉花及其他栽培模式及产量效益发生重大变革,从而给垦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畅团长给这项技术总结出了十大好处:带动推广点播技术;大幅度降低亩灌水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简化机车作业层次;确保实行残膜回收;节省田间人工作业;利于实行规模经营;相对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膜下滴灌技术真的有这么多好处吗?为了证实这一点,记者专程采访了几个家庭农场。

  郭建喜是石河子垦区 121 团的职工,1996 年以来,他承包了 2500 亩河滩沙荒地,连借带贷共投入了 60 多万元对沙荒地进行了改造,同时打了三眼机井用来浇地,2000 年前,郭建喜的家庭农场只种了 900 亩地,因为他的那三口井每口只能浇 300 亩地,2000 年,他听朋友说膜下滴灌法不错,实地考察回来后马上就引进,如今情况又如何了呢?

  郭建喜说,用了膜下滴灌法以后,他的家庭农场扩大了种植面积、减少了机力、人力投入,节约了用水,效益还特别好:

  过去搞渠道灌溉,每亩地产棉花 160 公斤—170 公斤,现在改用滴灌技术,每亩产量达到 300 公斤。

  过去三口井只能种 900 亩地,现在已经种到 1800 亩地了,而且为了防风,还种了近万棵树,也绿化美化了环境。

  过去靠渠道灌溉 1 亩地要浇 4 遍水每次用 120 方水,共需 480 方水,现在靠滴灌 1 亩地浇 10 遍水,每次只用 20 方水,共需 200 方水就够了。

  另外,用了滴灌后,土地不打埂,还可以把土地利用率提高 15% 到 20%。过去管理农场需要雇佣 50 多人,而现在只要 30 人就够用了,一个雇工的年工资按 3000 元计算,少用 20 个人就可以省 6 万元的成本开支。

  郭建喜说,2000 年投入了 60 万元搞滴灌,当年就把本收了回来。

  在郭建喜的棉花地里,记者有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作物已经浇过水了,但田里的地面却是干的,只有地膜下面作物的根部才能见到水的痕迹,这真令人叫绝。

  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记者,郭建喜说,他还有一块特别好的棉花地,外人谁也没看过,今天就破例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开眼,外行人也能感觉到那片地的棉花长得就是不一般。郭建喜悄悄告诉记者:他这 50 亩不一般的棉田,1 亩地至少能产 450 公斤棉花。当记者跑农业 10 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棉花有这样高的单产量。

  在 121 团,像郭建喜这样的家庭农场有几十个。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节水/再利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