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农民农村∶灌溉 经济日报 (1999-08-30)

“十五”期间,我国农用塑料节水器材需求量将增至 130 万吨。塑料制品行业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请看报道—

节水农业挑战塑料行业


本报记者武力

  8 月下旬,正值新疆棉花结铃和番前收获季节。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小拐垦区看到,一块被荒漠包围的 6000 亩棉田长势喜人,据农业专家现场测定,可达到每亩优质度棉 80 公斤的高产水平。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棉田只是今春才开垦的盐碱荒地,能够当年开荒,当年种植成功,得益于采用了新疆天业集团研制的膜下滴灌技术和设备。

  拨开茂密的棉花枝叶,记者看到,植物根部一条条黑色的滴灌管带纵横交错,水源源不绝地从管带上的小孔渗出,虽然棉田外的土地已干得冒烟儿,可棉花根部依然保持适当的湿润。而另一块正在收获的番茄地,由于采用了膜下滴灌,亩产达到了 6 吨。

  在地头上,当地的承包农户和技术人员跟记者算了一笔帐:使用膜下滴灌方法耕种棉花、番茄、西甜瓜等作物较常规地面灌溉节水近 50%,缩短浇水周期 5 — 10 天;肥料随水直接施入作物根部,节肥 30% — 40%;田间不需要修斗、毛渠等,提高土地利用率 5% — 7%;在中低产田试验中,增产 30%;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倍。合计每亩节省各种费用 300 多元,仅以棉花为例就每亩增加农民收入 160 — 400 元,不但增产增收;如果大面积推广使用,还可大大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项小小的节水灌溉新措施就能产生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务院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巳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抓好 300 个节水增产试点县,计划每个县发展 10 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建好 300 个高标准节水憎效示范区,搞好 100 个大型灌区以节水增效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

  节水灌溉器材大都选用塑料为原材料,按照天业集团的市场预测,石河子垦区计划在“十五”期间推广应用滴灌技术 100 万亩,以每亩 10 公斤塑料管材需求量计算,就需软管 10000 吨,若以此推广到全兵团、新疆自治区和全国,塑料制品的需求数量该有多么惊人!

  日前,国家轻工局、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士共同讨论制定了《农用节水器材“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从 2001 一 2005 年国内各类农用塑料节水器材产量达到 100 万吨,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替代部分进口产品。

  截至 1998 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 2.3 亿亩,其中喷、滴、微灌面积仅为 2200 万亩,仍处于试点阶段,水利部农村水利部有关人士提出,要使节水灌溉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大范围推广开来,重点之一是解决目前发展节水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广大设备生产企业来说,除了要积极准备扩大产量,满足需求外.更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科研投入上苦下功夫。

据介绍,70 年末 80 年代初,我国曾在四川等地大搞喷、滴灌试点,但没多久都半途而废了,原因就是国产设备产品配套水平低,规格不全,标准不统一,制造偏差大,质量不稳定,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差,农民不买帐。虽然近年通过努力上述问题有了很大改进,但国产设备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令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在塑料节水器材科研上建立塑料加工、机械、水利规划设计、农业种植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攻关开发体制,同时适应农民现实需求大力降低产品成本势在必行。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一些没有技术力量的小厂也盯上了这块诱人的市场“蛋糕”,纷纷准备购买生产设备,盲目上马、一哄而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对此国家轻工局提醒,塑料节水器材堪称高科技产品,决非普通企业能够生产。但我国现已有塑料节水器材生产厂家 30 多家,行业内形成一场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一个共识是,谁能打动农民心,把质量搞上去,价格降下来,推就有取胜机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