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农民农村∶农民收入 科技日报 (2002-04-16)

抑制沙尘暴的关键
——解决农民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


韩璐

  3 月 19—21 日在我国北方 140 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强沙尘暴再次引起人们对沙尘暴防治问题的关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呼声日高。然而,自 1977 年在内罗毕召开联合国荒漠化问题大会后,各国加大了沙漠化防治力度,我国也在防沙治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但 20 多年过去了,土地沙漠化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扩大。只有解决农牧民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才有可能控制土地沙化

  上个世纪 70 年代,沙漠化就被列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 1977 年在内罗毕召开联合国荒漠化问题大会后,各国加大了沙漠化防治力度。我国也在防沙治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但 20 多年过去了,土地沙漠化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扩大。人类和土地沙漠化的斗争为什么在最近几十年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除了自然界与人类作对(气候变暖、变旱)之外,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将防沙治沙与解决农牧民的永久性生存和增收问题密切地结合起来。

  过垦、过牧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过垦、过牧?答案是土地贫瘠、农牧民贫困。在贫瘠的土地上,为了生存只有广种、广牧。

  在草原退化地区围栏封育,建设“草库化”,实行划区轮牧,从局部区域看可以有效地治理草地沙化。但如果不将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转;没围起来的地方则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化的继续加剧。

  为减轻退耕退牧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对退耕退牧户实施政府补贴是否可行?答案是短期可以,但长期不行。“2605”造林种草项目可以间接地说明这一结果。80 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在宁夏西吉县实施了代号“2605”的造林种草项目,共造林 79 万亩,种草 77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1/3。当时,粮农组织专家评价该项目是“世界最佳人工林”。然而,如今林地已不足 30 万亩,草地几乎没有了。这个项目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以解决群众的温饱和经济来源问题。群众粮不够吃就开荒,老百姓缺钱买煤,只好砍树烧柴。

  为了从根本上防沙治沙,必须解决农牧民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如下四大措施:一是强化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基本草地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基本经济林地建设,以提高人畜承载能力,减轻人畜对沙化地的压力;二是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发展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模式,以解决圈养所带来的饲草需求数量的增加问题;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牧民致富;四是实施生态移民,将沙化严重地区的人口移出,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这四大措施虽不属于直接治沙措施,但在这四大措施的配合下,退耕退牧、围栏封育、植树种草才会真正实施,并发挥作用。因此,建议转变防沙治沙投资方向,将投资的重点从直接治沙(即在沙地上植树种草或采取其他措施)转向间接治沙,即转向支持四大措施的实施。

  依靠科技,发展集约化农牧业是解决农牧民永久性生存与增收的重要举措

  为解决广种、广牧所带来的土地沙化问题,必须依靠科技,集中有限的资金,强化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基本草地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基本经济林地建设,发展集约化农业。

  强化基本农田、基本牧场和基本经济林地建设,发展集约化农业的防沙治沙效果是显著的,如在农牧交错带建立 1 亩的塑料大棚,其产出相当于 110—140 亩退化耕地的产出量(石元春,中科院院士),即建立 1 亩的塑料大棚,可以促使 110—140 亩退化耕地退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推广地膜玉米技术,可使粮食产量由亩产 100 多公斤提高到 600 公斤,种 1 亩地膜玉米可以退耕 3 亩沙化土地(樊胜岳,中科院),改种柠条等治沙牧草,使当地的沙漠化进程迅速得到遏止。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气候与气象
灾害∶沙尘暴
农业农民农村∶农村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