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农民农村∶农民收入 科技日报 (2002-02-01)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农业问题专家陈锡文访谈录


新华社记者 董峻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前不久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这为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华社记者日前专访了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请他为农民增收问题把脉开方。

从“五块钱全买了肉吃”说起

  “那时,好不容易长了一次工资——五块钱,结果全买肉吃了。”采访开始,陈锡文回忆起了 30 多年前当知青时的经历。

  “但是现在,老百姓新增加的收入,却没有多少花在食物消费上。”他由此说明,农产品的市场制约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

  陈锡文说,当前城镇居民大多进入小康,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占生活开支的比重)就会下降。2000 年城镇居民的这一指数首次低于 40%,农民首次低于 50%。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1996 年增加了 1141 元,但同期人均用于购买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了 56.4 元。

  “我国农业生产连续五年丰收,主要农产品从短缺走向丰年有余、总量基本平衡。农产品供给的相对过剩,也导致销售不畅、价格下跌。”陈锡文说,从全球看,农产品价格近几年一直下滑,国内情况也不好,这是全球经济增长中共同面临的阶段性现象。如果不能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和较高速度的增长,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困难。因此,要打破过去 20 年来农民增收方式的惯性思维——一靠增产,二靠提高农产品价格,要多考虑其它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地方性政策缺乏依据

  陈锡文表示,农民就业严重不足,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尽管后来有种种问题,但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功不可没。从 1992 年开始,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幅开始下降。有数字表明,1998 年全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1.25 亿人,1999 年为 1.27 亿人,2000 年是 1.28 亿人,2001 年则与上年大体持平。

  陈锡文说,农民收入尽管增幅在下调,但仍在增长,其中主要因素是外出务工。他分析说,当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乏力、技术进步缓慢、资源浪费、生产不安全等问题,近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同时,加快城镇化也面临“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已经到来”、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情况加速的新情况,小城镇增加劳动力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进城打工成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四川农民一年打工寄回去的钱超过 2000 亿元,几乎相当于四川省全年的财政收入,这还不算打工的人回家时带的现金。

  陈锡文颇为感慨地说:“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制定了许多不符合中央规定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这些地方性政策不仅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事实上并没有能够限制住农民进城,只不过使农民的转移就业提高了成本、减少了净收入,搞不好还会滋生腐败。”

  他说,一些城市的管理者认为农民进城会加大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抢了他们的饭碗,事实上两者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他认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农民占总人口的 73%,消费方面却仅占国内商品零售总额的 38%,农民没有购买力,如何启动消费?

政府要从“管农民”转为“引导农民”

  “随着我国加入 WTO,各级政府部门要完成从‘管农民’到利用政策、技术、信息来引导农民的转变。”

  陈锡文对记者讲了他考察澳大利亚后的一个感受:澳大利亚也像我国一样定期举办农业工作会议,他们叫“农业展望大会”,农民自愿交钱参加,向农业部长提出问题,部长现场解答,电视台转播,权威的政策信息一竿子到底,农业部长知道的,农民也马上就知道了。

  他表示,我国虽然实行这种方式不一定可行,但如何全面、准确和及时地让农民知道中央的农业政策信息这个问题应当认真研究。“政府必须要做的,还有就是尽快完善实行国内的农业支持政策,”陈锡文说,现在有些人误认为入世后不能对农业进行补贴,事实上不能补贴的只是出口的直接补贴。他介绍说,WTO 规则是允许符合规则的补贴政策的。

  陈锡文还提出,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合作组织程度。农民合作组织往往是政府补贴的通道、农产品国际贸易纠纷的主体,有些问题只有农民的协会组织提出,才能较快解决。当前要加快建立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是如此。

  这位长期研究农业问题的专家,为我国在农业进入新阶段之后加入 WTO 感到高兴。陈锡文说,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已相对过剩,农业进入了新阶段,这是应对 WTO 的有利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高。“如果还在农产品短缺时期,结构调整的难度和阻力可能会更大。”他认为,加入 WTO 以后对国内农业的有利因素,从短期看是在进口方面,长期看则是农业自身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