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农民农村∶畜牧业 新华社 (2001-02-12)

内蒙古绿色工业为草原增新绿


新华社呼和浩特 2 月 12 日电 记者 汤计

  内蒙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打造绿色工业,把草原生态建设与提高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全区农牧民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性空前高涨,环境治理投资成倍增长。

  统计资料显示,2000 年,全区用于沙源地治理、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投资达 12.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0%;退耕 1645 万亩,还林还草 1171 万亩,比计划超额 9 倍。据分析,内蒙古退耕如此顺利,关键是内蒙古有一批建立在林草资源上的名牌企业如宁城老窖、草原兴发、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内蒙古科迪公司等企业的拉动,使农牧民看到并得到了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利益。

  在生态建设中,内蒙古的农民特别青睐沙棘。全区 105 个沙棘育种基地的 3800 多亩沙棘种苗全部脱销。去年沙棘缘何走俏草原?原来,近几年,内蒙古先后生产出沙棘饮料、沙棘冰酒、沙棘油、沙棘酒、沙棘茶等一大批对人体有极高药用、保健价值的绿色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特别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超临界二氧化炭萃取沙棘油工业化开发项目,使我国沙棘油的加工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由于内蒙古科迪公司等十几家以沙棘果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的拉动,内蒙古沙棘市场价格开始上扬。每吨鲜果由过去的几百元攀升到去年的每吨 3000 元至 4000 元的天价。利益的驱动,使内蒙古的人工沙棘林迅速发展。今年,克什克腾旗、凉城县等十几个旗县的农民,把退耕下来的土地成片种植沙棘林,全区新种沙棘林面积达到了 60 多万亩。一亩无刺大果沙棘可收鲜果 1500 公斤以上,农民开始从退耕还林中走向富裕。

  生长在内蒙古赤峰市山区的野山杏,原本无人问津。1993 年,内蒙古宁城集团宁城保健饮料厂开发出清香可口的杏仁饮料。到 1996 年,形成 5000 吨杏仁饮料的生产规模。1997 年,国家计委批准宁城县山杏产业化开发项目为高科技生态治理试范工程,全县 10 万亩山杏基地建设启动,全县 16 个乡镇的 2.8 万户农民参与进来。他们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联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宁城饮料厂股权为 83.3%,16 个山杏基地乡的农民以投工投劳折资形成 16.7% 的股权。到年末,企业从实现的利润中拿出 16.7%,通过提高收购杏核价格返还给农民。山杏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农民年均增收 1200 元。今天的赤峰市,几乎所有的荒山都被农民承包,山杏、红果、沙棘成了农民绿化家园的首选树种。

  今年,呼和浩特市的优质牧草籽特别抢手,1公斤卖到了几十元。农民把大片土地退下来种上了优质牧草,伊利、蒙牛为龙头的八家乳品企业向农民提供了 8000 万元贷款购买优质奶牛。呼市政府也把奶牛确立为全市 21 世纪的“立市产业”。内蒙古伊利集团把产自大草原的软包装鲜牛奶系列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呼市地区的农民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数万亩粮田变成了饲草与青贮饲料地。截至目前,呼市奶牛饲养已由年初的 5.5 万头发展到 9 万头,年产鲜奶 25 万吨。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工业∶环保产业
生态建设∶植被
关闭窗口